|  在技术加营销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温馨提示
我是弹窗内容
当前位置:首页 > 站长动态 > 电影《下一个素熙》观后感
电影《下一个素熙》观后感

电影《下一个素熙》观后感

日期:2023-11-09 浏览量:562 原创作者:湖八爷
最近郑州市一名23岁的女教师留下遗书后离开了这个世界,遗书的内容反映了现在教育行业越来越严重的“形式主义”以及制度的不合理性。

这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看过的一部韩国电影《下一个素熙》,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即将毕业的女学生“素熙”被派去学校合作的公司参加实习工作,在经历了公司的各种制度化压迫之后,看不到未来的希望,最终选择了自杀。

而在她死后,一位女警官开始调查她的死亡原因:公司说我们都是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她如果觉得不合理可以离职,还反过来责怪学校给他们推荐了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学校说我们也没办法,教育局规定了考核指标,用新生入学率和毕业就业率来评比学校的质量,排名越高,上面拨下来的资源就越多;教育局说我们仅仅是按照上级的指示每年统计一下各个学校的就业率,做了一张数据表格汇报上去,啥也没干。

最后反问女警官,你这样一步一步找下去,又能怎样呢?


是啊,再往下查又能怎样呢?

这件事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一个人是直接逼死素熙的凶手,可是在每一个环节上,都不缺少将刀子伸向素熙的“共犯”,因为逼死素熙的正是大家都习以为常的制度。


我觉得片中教育局统计就业率这个制度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不能只看就业率去分配资源,还应该统计实习期自杀人数,实习期离职率,实习期结束后立马跳槽率这三项数据(对于教育局来说仅仅是在统计表格中新增三个字段)。


如果就业率高,实习期没有学生自杀,实习期离职率低,实习期结束后立马跳槽率也很低,那么这所学校就可以多分配资源。

相反实习期离职率高,实习期结束后立马跳槽率也高,或者出现了片中这种实习期学生自杀的情况,那么分配的资源就要大大折扣。

这样才能让学校知道上面不仅仅看重就业率,还看重就业环境,那么学校在选择合作公司的时候就会慎重对待了。像片中这种大公司就不敢再明目张胆的pua实习生了,因为如果继续这样做,就不会有学校愿意合作把学生送过来实习了。


最后总结一下:制度是人制定的,也许制定制度的这帮人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由于没有真正实践,导致这帮人在制定制度的时候考虑的不是很全面,落地后往往就会变成“形式主义”或者“杀人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