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发了一篇文章,《2021年出台了哪些有利于解决人口和生育问题的政策?》整理了一下今年出台的一些有利于解决人口问题和生育问题的政策,其中就有提到“双减政策”,从评论里面可以看出大家对这个“双减政策”蛮感兴趣的,所以今天我们这篇文章就来分析一下双减政策带来的影响和机遇。
一,“双减政策”全面落地,主要落地了一些什么政策?
双减政策是《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简称。
1: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作业。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及时做好反馈,加强面批讲解,认真分析学情,做好答疑辅导。
2:学校要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可在校内适当安排巩固练习,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
3: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学校应提供延时托管服务
4: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外资不得通过兼并收购、受托经营、加盟连锁、利用可变利益实体等方式控股或参股学科类培训机构。已违规的,要进行清理整治。
5:严禁超标超前培训,严禁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事学科类培训,严禁提供境外教育课程。严格规范培训机构培训服务行为,严格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有关规定,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
6:线上培训要注重保护学生视力,每课时不超过30分钟,课程间隔不少于10分钟,培训结束时间不晚于21点。
7:线上培训机构不得提供和传播“拍照搜题”等惰化学生思维能力、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不良学习方法。
8:坚持校外培训公益属性,充分考虑其涉及重大民生的特点,将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纳入政府指导价管理,科学合理确定计价办法,明确收费标准,坚决遏制过高收费和过度逐利行为。
9:各地在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双减”工作的同时,还要统筹做好面向3至6岁学龄前儿童和普通高中学生的校外培训治理工作,不得开展面向学龄前儿童的线上培训,严禁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班、思维训练班等名义面向学龄前儿童开展线下学科类(含外语)培训。
二,“双减政策”带来了哪些影响?
1:影响最大的肯定是各种教育培训机构,特别是K12教育机构,一首凉凉代表未来的状态。。。
2:随之而来的就是新东方,好未来,网易有道,掌门教育等中概股股价暴跌。
3:各大涉及教培行业的公司开始大规模裁员,比如字节跳动的大力教育,几乎是全体失业。
4:肯定会有部分优秀教师回流到学校从事教师工作。
5:站在学生和孩子的角度上看,应该会减轻一些压力。
6:站在老师的角度上看,以后作业不能要求家长和学生批改了,工作压力应该会加大了。
7:站在家长的角度上看,如果大家都不去补课了,应该能有效缓解部分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焦虑。
8:站在社会问题的角度上看,阶级固化会不会更加严重?会不会走韩国的老路?这点我们暂时不知道,只能等以后再看看了。
三,“双减政策”带来了哪些机遇?
1:非学科类培训需求可能会暴增。因为语数外等学科类不能补了,但是美术,编程,书法,舞蹈等兴趣班不在管辖范围内,那学校校内作业少了,学生压力小了,家长和学生对这些兴趣班的需求很有可能就会暴增。
2:各种兴趣类,育儿类,甚至是学科类的自媒体博主的粉丝应该会暴增。
3:定制一对一的家教需求有可能会暴增。校外培训机构被严管之后,培训的市场需求还是存在的,所以家长,学生,老师一定会找到一种更加隐蔽的培训方法,这个方法就是一对一的家教培训。
4:围绕家教,培训需求会衍生出各种擦边服务。比如教育拼多多,多个同学的家长组团请老师到家里进行家教。教育MCN机构,对接家长学生资源和优秀教师资源。家教O2O平台等等。。。